田日曰散文里的“书影”

一日,田日曰先生送我一本他新出版的散文集《潇水清清永水流》,并亲题“德盛兄雅正”几字,我真的很高兴。一来自己早先断断续续读过他一些文字,有求之再读的想法;二来说明他还记得我这个老同事和好朋友。然而,由于莫名的缘由,只是走马观花一阵,便搁置于案。正好,近日宅在家里,终于静下心来,常捧于手,咀嚼有味,感受颇深。

《潇水清清永水流》结集田日曰先生三十七篇散文。若要写出有些份量的评论来,非我辈可行。思来想去,我只是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试着谈点看法,即谈谈田日曰先生在其散文里表现出来的“书影”特质。

所谓“书影”,顾名思义,就是书的影子。田日曰散文,赋花草动物以灵性,祭天地君亲以悲悯,追述母爱,触发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抒发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泼洒赤诚爱国情怀……篇篇有“书”,处处有“影”,有了“人文合一”的境界。凸显出作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功力。

形式的“书生范”

“书生”一词,古时多指读书之人。将之与“穷困潦倒”、“文弱”等词语组用时,或许有些鄙视或怜悯意味,但《西厢记》等文学作品中“书生赶考”的故事,则寄予了读书人的高贵和浪漫情调。本文“书生”取“书生意气”之“书生”义。“书生范”就是有读书人的精神风范。因此,我是想说,田日曰先生的散文,在创作形式上处处散发出“书生范”的魅力。

其一,看散文的体式。《潇水清清永水流》中散文,体式多样,行文流畅,结构精巧,语言老辣。记叙体,如《向母亲致歉》、《故乡城事》等;说理体,如《福兮?祸兮》、《什么是幸福》等;追溯考究历史(传说、民俗),如《有庳国里说象王》、《舜德岩的传说 》、《瑶族婚俗拾趣》等;杂文体,如《两样的风景》、《我们也有风花雪月》等;自传体,如《磨难童年》等;写景抒情,如《又见阳明杜鹃红》等。如果没有扎实的文体功底和驾驭能力,是不可如此般多层面、多角度去摹写现实、追忆历史、歌颂美好、鞭挞丑恶的。这与他平日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密切关联。从读书中吸取养料,是其散文创作的源泉。

其二,看散文的语言。评论家刘忠华先生所写书《序》中说:“看似信手拈来的书写日常事物的诗文,言语质朴,却情致温润;平淡的叙述中,充满了人生的况味和智慧”。我甚是赞同。倒不妨具体来看看。如《惟久惟远》:“一日,又有朋友说墙上需一幅字画点缀,才够称‘雅室’。自窃笑。原本陋室,不信仅因一幅字一张画就成雅室了。然又觉得,有墨香、有丹彩更生妙趣。我遂向朋友中有书家之名的唐彦先生去讨宝墨,讨得‘惟久惟远’四字。托人将其裱装,悬挂茶室北墙,并留此博文以记之”。文中多写短句,无一生僻字,遣词精准,“雅”趣横生,很好地表达了“雅室”的寓意和主人的希冀,以及对审美的追求。又如《有庳国里说象王》写道:“要说起象,必先说到舜。舜是中华民族由五帝时代向夏商周三代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一位圣君,以贤德孝德著称……他力行教化……现在再来说象……”这样的叙述性语言,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将原本枯燥高远的史事,叙述得浅显易懂,朴实无华。因此,单从语言上看,就觉“书生”栩栩在前,气度非凡。有时甚至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满口“之乎者也”的旧式读书人;但田日曰是“挥斥方遒”的“书生”,是语言的巧工匠。

雨果说得好: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这”忠实“就体现在读书人从书中握得了打开写作大门的金钥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田日曰先生便如是。

取材的”书卷气“

”书卷气“是指仪态、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气度和风格。这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后天”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中来;从”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意境中来。基于此,作者”书卷气“,突出表现的载体,当然是他的创作园地及其作品。田日曰的”书卷气“就是从他的散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

其一,诗词文句及典籍资料的引用。田日曰的散文取材范围极广,各种引用顺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这样的引用不仅使得散文之”形“,格外丰满,更使得散文之”神“,熠熠发光。譬如《故乡城事》中引用刘著的词句:”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不经意间,就将作者离开故乡在异地工作的身形和心思勾勒得活灵活现,恋乡之情溢于纸上。在《惟久惟远》中,引用佛法《十种念佛方法》的一段话,无不映衬了作者寄”惟久惟远“于茶室的感悟;《福兮?祸兮》则引用了刘文彩建”文彩中学“和蒋介石回乡扩建祖居的资料,诠释了”祸福相倚“的道理;《有庳国里说象王》引用的典籍资料,好似拾掇起颗颗历史的珍珠,串联起了今人对象王的印象和拥戴。如此种种,都得益于田日曰平常对读书的兴致和坚持,以及对写作素材养料的吸取和累积。

大学问家季羡林老先生曾发感慨:”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这样的”好事“确使田日曰从内至外散发出芳兰竟体、风流蕴藉的”书卷气“,真应了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其二,故事传说的引用。读田日曰散文,就是在聆听一个个动人鲜活的故事和传说。这也是其散文独到之处的另一方面。田日曰善讲故事的本领,好多年前我俩共事一同出差,夜寝时,我早已领教。这两年文友们一起茶叙时,亦常听他侃侃而谈。怀素、柳宗元、黄庭坚、徐霞客、周敦颐、何绍基、王夫之等诸多古人发生在永州的故事和传说,还有红军过阳明山、经桐子坳,何仙姑的庵观,七组佛爷坐化等等。他说道起来,眉飞色舞、如数家珍,真有”连床夜话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的情形。这讲故事的本领,在他散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故乡城事》中”寡婆凉亭“的传说,《”借“来”借“去的乡情》中好客户主借米的故事,《荷花及其他》中”荷花仙子“的传说,《什么是幸福》中流浪拾荒者打牌的故事,《又见阳明杜鹃红》中”仙女织锦缎“和”歇马庵“的故事,《舜德岩的传说》中舜帝访贫问苦的故事等等。我敢说,将大量的故事传说写进散文者,恐怕在永州或更广范围内,田日曰可算得上第一人了。正因如此,也恰恰体现了其散文的浓厚”文卷气“。试想,若一写作者,不是博览群书,长期积累,哪来那么多随手可用的故事传说?读书于田日曰而言,不仅是写作素材的储存,也是心灵的滋养。他将读书获知的古今中外故事和传说写进散文里,作为抒发真情实感、寄寓人生态度、体现审美情趣、阐立道德信念的载体,给读者以感染、启迪和享受,令人称快。

内容的”书香味“

”书香味“,本指在一定的场合,由书本身散发出来的香气和味道。而用来说人,往往是指喜爱读书之人的气质,即满身皆染有书的香气和味道。本文中的”书香味“,是用来形容作者的散文飘溢出书的香气和味道。读书为田日曰写作提供了许多灵感,也是他写作之源源不断的知识养料。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了纸面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田日曰在看到”背面“的同时,加工、提炼,最后用于创作中,可谓达到了”与天地游,同古今心“的为文境界,其散文”书香正飘溢,香气也迷人“。

其一,散文内容的丰富性。《潇水清清永水流》,结集的散文不过三十七篇,单篇篇幅也不太长,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笔者按内容区分,大致将其归成了”故乡眷恋、亲朋追忆、成长历练、人生追求、哲理思考、历史(传说、民俗)述说、景物咏唱等类。每一类别,又可分为若干小类。比如“哲理思考”类别中,有古今内容,又有中外内容;有写人记事的,又有抒情说理的。尤是那些历史、传说和民俗述说的内容,繁多而精彩。如《有庳国里说象王》,那么久远的人物,陌生的故事,委实说非一般文者能驾驶和呈现的,但作者做到了。文中引经据典,推揣考究,像电影剪辑一样呈现给读者,结构转承启合,人物清晰明朗。读完全文,不仅不嫌内容繁复,而且顿觉兴致高昂,意味无穷。

有人说,读书和写作是寂寞的,但田日曰用自己的读书和写作历程,驱赶寂寞,拥有的却是文学领地里的广阔世间。他早期做过教师,任过文秘,后来去乡镇主事一方,再后来轮换过多个岗位。丰富的阅历,铸就了他刚柔并济的禀性。他将这些人生阅历,提炼成散文内容,始终在文学园地里耕耘不辍,构成了诸多如歌如泣的行板,仿佛一条条思想的暗线,牵系着写作的初心,一直向前,从未退缩。欧阳修《梅圣愈诗集序》中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是说非写诗能使人穷困潦倒,而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的诗。田日曰确实有过“穷书生”的境遇。他为人低调,淡泊名利,勇于担当;他为人夫为人父,以身传道,以“书”相教;他为民仆,恪尽职守,造福一方;他为文章,坚守良知和立场,针砭时弊,颂扬正能量,文以载道。这也定格他读书写作所应具的品性和价值取向。

其二,散文内容的时政性。“为时而著”是田日曰散文内容“书香味”的另一特征。这也反映了他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履责社会、助推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他在长期“读书”的历程中,非常关注时政,并沉淀成自己的思想,写成自己的文章:或突发感慨,或针砭批评,或高歌颂扬。如《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一文,对老艺术家阎肃的赞叹和对当下“造星”“潮流”的讥讽和贬斥。又如《只因为“她不是你的菜”》一文,有感而发。由上海女孩“咽不下江西小伙家的一顿年夜饭”引发开来,告诫年轻人树立正确交友观,找准属于自己的“菜”。再如《读“教师开粉店”偶感》,揭示新时代下,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进步的要旨。这里尤要提及,作者早年写的一篇短文《喜见“‘书’郎担”串乡》,写一个退休教师“赶潮”“下海”,当“‘书’郎担”的事。当时“下海”成为社会潮流,作者敏锐捕捉这一社会现象行文,并刊发于1993年的《湖南日报》。这是具有多么超前的“时政”眼光啊!

就是这样,田日曰通过各种媒体“读”书:读报刊杂志,读电视手机,读人物专访,读名著典籍。涉猎之广,累积之多,皆成写作内容和表达写作思想。以时政的眼光,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稍纵即逝的思绪,让散文在时代的天空滑行和闪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田日曰创作的“活水”就是来源于生活、工作和读书。“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则又成了他处理读书与写作关系的常态。其实,这也是他散文“书香味”极浓的真实表现。如今,“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却也成了他继续前行的理由。是啊,多读书,多些“书香味”,于我等,真的很快活。

相关推荐